深夜十一点,我终于把两个孩子哄睡。隐约传来电视的声音,那是婆婆的房间。我瘫坐在沙发上,感觉身体像被掏空,但大脑却异常清醒。
今天,婆婆又一次因为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板着脸,那句“我养大几个孩子了,不都好好的?”像根刺,扎在我心里。
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我是一个妈妈,一个妻子,一个职场人,但现在,我感觉自己最常扮演的角色,是一个“罪人”。一个因为工作无法全天陪伴孩子而内疚的罪人,一个因为无法让婆婆满意而难受的罪人。
这种内耗,比连加一周班还要累。它无声无息,却吸走了我所有的能量。
我曾无数次想过逃离。带着孩子,一走了之,找一个只有我们的小天地。
但现实是,我们需要婆婆的帮助,这间房子也承载了太多无法轻易割舍的东西。既然无法逃离,我是否只能继续忍受,直到某天彻底崩溃?
在几近崩溃的状态下,我找到幸知做咨询。我才慢慢意识到,我首先需要一场“不逃离的战役”,一场为了守护内心宁静而战的战役。
这场战役的武器,不是争吵,而是“边界”。
建立边界,从说出第一句“不”开始。
这很难。第一次,当婆婆又要追着给孩子喂饭时,我深吸一口气,走过去,平静地抱起孩子,对她说:“妈,我们来试试让他自己吃吧,弄脏了没关系,我来收拾。”
我的心跳得像打鼓,预想着她的冷脸和抱怨。但奇怪的是,当她看到我平静而坚定的态度,反而没有再多说什么。
那一刻我明白,边界不是为了对抗,而是为了向世界宣告:这里有一个我,我的感受和我的孩子,需要被尊重。
我开始在一些小事上坚持,比如孩子穿衣的厚度、阅读的时间。我不再沉默地生气,而是在事情发生前,就用温和但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我的想法。我发现,当我把自己当回事,别人才会把我当回事。
幸知告诉我,保护孩子,是做他情绪的“防弹衣”。
最让我心痛的,是婆婆情绪失控时对孩子的责骂。我无法控制婆婆的嘴,但我可以改变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。
现在,每当这种情况发生,我会立刻走过去,蹲下来抱住吓坏的孩子,在他耳边轻声说:“奶奶刚才太大声了,是不是吓到你了?妈妈在这里。”
我不再去和婆婆争论对错,我的首要任务,是让我的孩子知道:妈妈的怀抱,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。外面的风雨,不是你的错,妈妈会为你挡住。
晚上睡前,我会和他复盘,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有情绪,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各不相同。我不仅仅是在保护他的此刻,更是在为他未来的人生,搭建一道坚固的心理屏障。
减少内耗,是把情绪的遥控器拿回自己手里。
跟着幸知,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个心法:“那是她的课题,不是我的。”
婆婆的不满和情绪,源于她自身的经历和认知,我无力改变,也无需负责。当她再次释放负能量时,我在心里默默划清界限:这是她的问题,我不要接过来变成我的压力。
我开始刻意寻找属于自己的“微小时刻”。上下班通勤的车上,我听自己喜欢的播客;午休时,我绝不谈工作,而是散步或看几页书;晚上,我会坚持15分钟的护肤仪式。这些时刻虽短,却是在提醒我:除了是妈妈、是儿媳,我更是我自己。
当我滋养了自己,我才有力气去应对外界的风雨。
跟着幸知做完一个月的陪护,我变得坚挺,有了更多的勇气。接着我继续听幸知的很多课程还有免费直播,不断巩固我自己。
这条路,并不简单,依然会有摩擦,有委屈的瞬间。但不同的是,我不再是那个只能默默忍受、幻想逃离的受害者。我成了一个主动的人生规划师,在为我的家庭关系设计新的蓝图。
我知道,有很多妈妈和我一样,在不完美的屋檐下,努力寻找平衡。我想对你们说:亲爱的,你的感受是真的,你的疲惫值得被看见。我们无法改变所有人,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。我也很感恩幸知,给了我重新再来的勇气和智慧。很多事,不是非黑即白,我承认,我无法做一个完美妈妈,但是我努力学会在当下,拥有最好的自己。
在不完美的现实里,我们依然可以,为自己和孩子,划出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光。
发布于:广东